庐山之家网 > 庐山石刻 > 基本情况
精美石刻遍匡庐 庐山石刻首页 收藏本页

时间:2010年1月11日 作者:庐山之家网 来源:九江新闻网 点击数:

  古往今来,庐山以其飞峙的雄姿和秀美的风光吸引了历代名人纷至沓来,他们来此或观光,或旅游,或为官,或隐居,或读书讲学,或探幽访胜,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胜迹芳踪、故事传奇和诗词文赋,也在庐山留下了众多精美的石刻。分布在庐山的各个景区景点,是先人用智慧留给后人可以感知触摸的历史和艺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与庐山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而又相映生辉,是庐山一道别致的风景,一部凝固的艺术画卷,一座不朽的文化历史丰碑,堪称世界文化遗产,中华艺术瑰宝。
  庐山最早的石刻始于晋代。自晋以来,1600余年,刻石记游庐山,代代不断,今已发现的有1300余处,主要分布在秀峰、白鹿洞、观音桥、归宗、康王谷、东林寺、海会、牯岭等景区。庐山石刻按石刻依托物的区别可分为碑刻和摩岩石刻两类。碑刻内容多为诗文,篇幅长而字小,刻于碑石。摩岩石刻多为题辞,言简意赅,字数少而字大,刻于岩石上。在庐山各处石刻中,秀峰的石刻以密聚和精妙为著称。著名的有唐代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序》、宋代黄庭坚的《七佛偈》、朱熹的《源头活水》、米芾的《第一山》、苏东坡的《青玉峡》、宋代南康军守李亦题写的篆体《龙》字,元代丞相刺不花题的《虎》字、明代王守仁的《纪功碑》、清代康熙帝手书的《秀峰寺》、雍正帝手书的《洒松雪》。单个字最大的摩岩石刻有宋南康守朱端章、李亦分别在秀峰龙潭壁上写的楷书“庐山”每字五尺见方,篆书“龙”字,3米见方。由龙及虎,元代丞相刺不花又书一篆体“虎”了,与龙字相对,大小仅次“龙”字。还有万杉寺里宋代槐京包帚题写的楷书“龙、虎、岚、庆”,每字2米见方。

  庐山石刻真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是朝代久远,自晋以来,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都留下了珍贵的墨宝;二是书体齐全。篆、隶、楷、行、草五体俱全,以楷、行居多;三是书家众多。既有帝王将相,又有历代书法大家,文人学士,地方官员,还有韩国历史名人李宁斋;四是书道精深。石刻汇集了晋王羲之、唐颜真卿、宋苏轼、黄庭坚、米芾、清康熙、雍正等历代书法名家的多种书体;五是铭文精妙。石刻铭文,或记山水风貌,人物胜景,或依景抒情,据古写意,皆字字玑珠,点石成金。赞山川形胜之美意味深长。如秀峰龙潭的“龙”字。因龙潭之水源自黄崖和马尾两道瀑布,古人诗曰“山瀑两道泻,飞出双白龙”,“龙”字刻在潭上,潭以“龙”得名,“龙”以潭生神,一遇山洪,水漫龙身,便出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奇观;悟修身处世之道发人深思,如黄庭坚在秀峰一眼泉水傍题书的“聪明泉”聪字右边写成“公、心”组合,明字写成“目、月”,寓意喝了聪明泉水,则耳聪目明,不仅聪明,而且公心待人,心地善良。

  时光漫漫,岁月悠悠,庐山石刻经历漫长岁月的风剥雨蚀,保存实属不易。为了使石刻艺术长久流传,并再现这一艺术瑰宝的风采,以供更多的人欣赏、研究、临摹、收藏,星子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专业人员,历经三年多的时间,对庐山石刻(以庐山山南石刻为主)进行实地考证,核实史料,逐一拓片拍摄,整理出1000余幅。拟计划选其精品编印《庐山石刻精粹》一书。

  这次庐山石刻考证、整理工作,为庐山石刻群的整体规划和长久保护奠定了基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落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使文化大山的历史丰碑永远铭刻在奇山秀水之中。

  撰文/陶勇清

 


责任编辑:庐山石刻 【 】【打 印】【关 闭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