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石刻的基本概况
庐山是千古文化名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而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是释道儒传道布法,文人隐士著书立说,从事科学教育,传播哲学思想的圣地。留下了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石刻,仅庐山山顶上保存下来的石刻就多达几百处。或点名题咏、或勒记抒志,为山石增辉,为风景披绣,记述了庐山历史的兴衰和发展。
庐山石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统志》中就有关于紫霄峰石室内先秦石刻的记载。然而庐山地区历史上屡历兵戈,加上千百年的风雨浊蚀,唐朝以前的石刻基本无存。目前庐山山地区保存最早的石刻当属保存于东林寺的唐朝开元十九年(731)的李北海(李邕)碑。在保存下来的石刻中,唐刻极少,宋刻不多,明、清、民国石刻占大多数。
由于庐山山南和东林寺等地的开发较早,文人隐士,俗道僧侣的活动大多集中在这些地方。庐山山顶上的大天池、仙人洞、五老峰、三叠泉等自然风景秀丽,也是游人必到赏游之地,因此历史古刻多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的重要景点、景区和交通要道旁。及至清未,英国人李德立强租牯岭,开发避暑区,牯岭逐渐成为庐山的文化中心。民国时期,民国政府辟庐山为其“夏都”,一度成为除南京外的全国文化、政治中心。牯岭中心区的石刻也随之巨增遍布整个庐山。
庐山石刻大部分为刻石和碑铭,主要采取阴刻和线条刻方法,最大的为秀峰铁线观音造像碑,碑高370厘米,宽200厘米。另外还有少量的外文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