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桥

来源:庐山之家网 发布:2015年5月21日 作者:庐山之家网 人气:
观音桥

   

    由六泉亭向西就可以看见近在咫尺的观音桥。因为地处山势险峻的栖贤谷,原称栖贤桥;因为横跨断壁悬崖的三峡涧,又称三峡桥。关于观音桥名的来历,吴宗慈《庐山志》载:“土人于三峡桥前立庙,祀奉观音,大著灵应,因又名曰观音桥。”关于观音显灵之说,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说的是宋朝大中祥符年间,福州僧德朗、建州僧文秀云游至栖贤寺,固三峡涧经常发洪水,给僧人、施主以及附近的山民带来诸多的困难。于是他们四处募捐,并聘请江州工匠陈氏智福、智汪、智洪三兄弟,准备在涧上建立一座坚固的石桥。在造桥的过程中,刚刚搭起的拱架一次又一次被洪水冲跨。德朗与文秀和尚整夜坐在大殿中念经拜佛,祈求菩萨保佑陈氏兄弟建桥。于是,观音菩萨施展神力,制服了棺材精的破坏。不料石桥即将竣工之际,桥拱上刻有“皇帝万岁”的石块又坠下一截。观音托梦制止官府捉拿陈氏兄弟,并将拱石升复如初。桥建成后,德朗、文秀和尚就把这座桥取名为观音桥,并在桥西修建了一座观音庙。祈求神灵的保佑,只是百姓朴素的愿望。从这个神奇的传说中至少可以看出,在将近千年以前,工匠们以手工凿石建桥曾经遭遇到多么巨大的困难。正是这些土生土长的工匠,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观音桥建于宋祥符七年(1014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之一。全桥造型美观,结构坚固,气势宏伟,被人们赞为“缔构伟壮,神施鬼设,非人力所能为”。桥体长约90尺,宽约12尺,高约60尺以上。桥拱由7排105块凿有“公母榫”的花岗石锁扣而成,每块石砖重达1吨左右。桥侧可拾级下至桥墩,桥下石台上刻有明正德年问南康同知马朋手书“金井”两字。瓮顶中石上刻有建桥题志,全文共40字,曰:“维皇宋大中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桥,上愿皇帝万岁,法轮常转,雨顺风调:天下民安。谨题。”侧旁还刻有“福州僧德朗勾当造桥”、“建州僧文秀软化造桥”、“江州匠陈智福、弟智汪、智洪”等29个小字。由于观音桥上立峭壁,下临深渊,游者不敢久驻仰俯。清道光年间,观音寺住持僧觉源于桥两旁增造石栏;民国十六年(1927年)台山李煜堂等再次算资建石栏。900多年过去,洪水的冲刷,滚石的撞击,观音桥依旧岿然不动。我国近千年以前的造桥工艺如此精湛,使大量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惊叹不已。
    徜徉于古桥之上,只见桥下水石相击,喷雪奔雷引桥上青壑泻玉,鸟啼深荫。远处汉阳峰、含鄱口、石人峰、五老峰云遮雾绕……看不完的景观,品不尽的诗文。这山、这水、这桥,真个让游人置身于九天仙境。冬日的大峡谷则别有一番情趣,雪漫山脊,玉树琼花。雪花、冰粒、雾淞、雨淞,点缀着层层叠叠的古树名刹,铺陈出一个流光溢彩的银色世界。观音桥景区的冬天,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观赏雪景的好去处,
    千百年来,观音桥亦真亦幻的风光吸引了无数名人雅士。唐代李渤曾在栖贤谷筑台读书。茶圣陆羽拒绝官府征召,在观音桥畔品泉烹茗,潜心撰写《茶经》。宋代大诗人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游庐山,往来山南十数日,写下《记游庐山)及《开先漱玉亭》、《栖贤三峡桥》等诗篇,盛赞观音桥为匡庐二绝之一。苏辙也曾作《三峡桥》诗,将观音桥描绘得出神人化。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游观音桥后,在桥南砥石上留下了“三峡涧”三个大字,井有《三峡桥铭》,其文52字,曰:“二山剑立,泷落天路。北委康王之帘,南曳开先之布。银河倾泻,起蛰千雷。斫山为梁,无有坏颓。骊龙守珠,不可钩罩。式告游者,见危思孝。”著名理学大师朱熹一扫理性思维方式,以奇丽的想象、放达的情怀写下了《栖贤院三峡桥》诗。明代“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游历观音桥后,雅兴大作,泼墨挥毫描绘出一幅《庐山三峡桥图》,画面左端还有题待一首:“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赢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这是一幅集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珍品,现存于庐山博物馆。此外,还有元代欧阳玄的诗:“百尺悬潭万仞山,一虹横枕翠微间。半天云锦开青峡,九地轰雷撼玉关。”有清代屈大均的诗:“二十四潭争一桥,惊泉喷薄几时消?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等等,至今也都被推为描写观音桥的佳作。



本文关键词:观音桥

热门文章